相比萨金塞夫备受好评的几部长片来说,这部的确寡淡了许多,但肯定不是清新的. 萨金塞夫的诗学理念在本片中的呈现寥寥无几,就其拍片轨迹来讲,本片或许是导演影视生涯的一个转折,在这里,他抛弃了传统俄罗斯电影所一脉相承的塔可夫斯基式的美学表达,而创设了一种未脱旧亦未成新的个人艺术手法. 这部作品的试探性也由此可见一斑——此外,本片的力度,无论在叙事表达还是内涵批判,都减弱了,同时也担起分水岭之角色:此前含蓄深刻地讽刺,而后直截强劲地抨击. 萨金塞夫让人喜爱与钦佩之处也在此,他始终没有放弃电影表达的创设. 3.5更像是讲述八十年代台北社会缩影的纪实电影. 当时的台北中青年一代受国外社会的影响还是很大,街边的各种美国电器、欧式发型、美台合资公司的广告牌,没出过国的想要出去,海外归来的又想拉着亲戚朋友出去投资,青年嬉皮过着美式的party生活. 相比于刻画社会不同人群的现状,两主角间的感情线倒显得没那么重要了. 故事讲的比较零碎平淡,意在多方面表现杨、侯、朱三人对现实的拷问,其实并没有上一部《追忆迷局》优秀.